电子芯片 十大国产芯片齐聚华强北,如何解答本土独立分销商三点疑问?

国产IC替代是一个老的新话题。

根据海关数据,集成电路产品长期为我国单一最大进口商品。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金额为20584.1亿元(约合3120.6亿美元),同比增长19.8%,首次超过3000亿美元;而集成电路的出口金额仅为846.4亿美元,同比增长26.6%。中国集成电路产品进出口逆差仍在扩大,达到2274.2亿美元,同比增长17.47%;集成电路产品进出口量逆差达2004.7亿块,同比增长16.20%。

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 2019年初曾发布了一份2018年全球前10大芯片买家数据,中国占了四席,分别是华为、联想、步步高和小米。这四家中国企业2018年一年支出近600亿美元来采购芯片,其中华为最多,支出约211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45%。

每年我们的厂商花费巨资购买国外芯片,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厂商都要为之承担高昂的成本。尽管如此,还不一定能够买到。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遭受制裁的中兴、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此,国产IC替代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最近又开始被广泛提及。国产芯片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国产制造商的大力关注和支持。而中国也有了类似于海思、紫光展锐、豪威科技、中兴微电子、汇顶、华大半导体、士兰微等优秀的国产芯片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国产芯片与国际半导体大厂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巨大。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研究领域的权威,清华大学魏少军教授曾经表示,中国目前仍然缺少具有竞争力的高端芯片。尽管通信和多媒体等消费类电子芯片迅速崛起,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CPU、DSP、FPGA、存储器等仍然落后。尽管芯片设计公司和资本都在追求热点,去做AI芯片,但是一些基础的被动元器件、模拟芯片差距明显,而且本土IC设计公司始终缺乏自主定义设计流程的能力,大多需要依靠EDA公司提供的设计工具。

在中国超过1400多家IC设计企业中,有600多家年收入小于1000万元,连流几次片的成本都赚不回来。

长期以来,国外半导体厂商凭借领先的产品和技术,在全球构建起了分工合作的商业体系。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条中,芯片原厂掌握定价权,通过控制渠道和产能获得了最丰厚的利润。可以说,国外半导体巨头与国产芯片的差距不仅仅在产品和技术,还包括在市场营销、品牌推广以及对商业规则的制订以及维护上。

深圳华强北是全球电子第一街,同时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半导体元器件的集散地。对于电子业内人士来说,华强北的名气则是来自于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元器件交易市场。华强北市场的成长依赖于改革开放早期遍布珠三角的电子厂,特别是台湾、香港的外资厂,正是这些工厂的存在造就了华强北特殊的IC现货市场。同时华强北的现货市场又回头来反哺更多的中小型电子工厂,这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销售贸易模式,让华强北在全球电子产业链流通环节中获得优势地位,最终也成就了“Made in China”的独特优势。

6月15日,由深圳市万众一芯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国产品牌供需对接会在深圳华强北举行,超过100家来自华强北的本土独立分销商汇聚与此,参加本次万众一芯品牌对接会。

在本次对接会上,深圳市芯片行业协会副会长吴征表示,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市场,而本土的国产IC品牌应该是最接地气的。相比国外同行,国产芯片更具本地化优势,更贴近市场,在产品、价格、服务上都应该具有一定的优势。

“不用担心把利益让给你的代理商,只要我们的国产IC能够获得足够的市场占有率,不管是政策还是资金,国家都会进行大力的扶植。”吴征认为,国产IC 原厂应该放眼未来,借助本土代理商的强大的渠道推广能力,将国产芯片推广到市场的毛细血管中,而这也是本次品牌对接会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电机绝缘电阻测试必须清楚的事项

下一篇:降低接地电阻的几种方法

TAG标签: LED显示屏